09經濟新聞2015年05月21日
現代農業大有可為
□漆先望
筆者近期到貧困山區通江縣實地調查,見到當地一家生態牧業公司在選育良種土豬的基礎上,通過提供有機飼料,堅持輪牧放養,實行無菌屠宰和全程冷鏈,打造了有機豬生產的閉合式全產業鏈,生產出高品質有機豬肉。這樣的豬肉雖然價格不菲,市場仍然供不應求。目前,公司年出欄生豬九千余頭,年銷售收入近億元。一個國家重點幫扶的貧困縣,能提供得到歐盟認證的有機豬肉,能產生國內領先的現代農業企業,其典型意義發人深省。
發展生態高效農業。隨著恩格爾系數的下降,居民對食品質量的要求更高,并具備相應的支付能力。面對工業化時代嚴峻的環境形勢,人們對生態有機食品的追求更為迫切。貧困山區工業化進程滯后,客觀上避免了環境污染,形成了發展生態農業的后發優勢。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占有耕地偏低,采用擴大規模和提高品質相結合的方式發展高效農業,既符合基本國情,也更能適應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。因勢利導,不僅貧困山區要利用后發優勢發展生態高效農業,其他地區也要利用經濟實力相對雄厚的先發優勢,著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。
應用現代信息技術。生態牧業公司所生產的每頭豬都有電子標簽,通過二維碼掃描,可以追溯有機豬的整個生產和加工過程。直觀的用戶體驗顯著提高了市場信譽,使高端農產品藏在深山有人識。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,不僅改變了工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,也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。有志于發展生態高效農業的創業者,必須自覺應用現代信息技術,獲得走向高端市場的通行證。
促進城鄉要素交流。生態牧業科技公司的普通職工基本都是大學生,還有不少研究生。其中,既有返鄉創業者,也不乏許多城里人。推進新型工業化、城鎮化、信息化、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,既要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,也要支持城鎮的高素質人才下鄉。通過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,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。為增強對優質生產要素的吸納能力,要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,全面改善農業投資環境。要開展農業項目招商,引導城鎮人才和資本投入回報豐厚的現代農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