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設中的周子坪村巴山新居
編者按:
去年以來,全市上下圍繞市委“‘兩化’互動、統籌城鄉、追趕跨越、加快發展”總體目標,建新村、興產業,風生水起。在這個大背景下,通江縣巴山土豬產業借勢發展,打造了品牌、發展了產業,有效帶動村民致富,有力支撐新居建設。
昨天
為了兒時記憶
竭力保護品牌
盛夏的周子坪村,綠意盎然,生機勃勃。一幢幢巴山新居整齊劃一、舒適大氣,一條條水泥路面平整筆直、寬闊潔凈,一個個產業園區朝氣蓬勃、生機無限……周子坪村正以巴山土豬等特色產業為支撐,幫助村民脫貧致富,給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,也助推了巴山新居建設。“今年沒有土豬臘肉了,我都跑了4、5個鄉鎮的農戶。”2008年12月底,幫助張育賢(現巴山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)買幾塊土豬臘肉過年的通江縣高級畜牧師王兆森從沒這么失望過。
上世紀末,通江縣家家戶戶都喂養土豬,僅青峪鄉龍王廟村就有近1000頭本地土豬、30多頭種豬,其他村也差不多人均喂一頭土豬。每到殺年豬喝庖湯、吃年夜飯、過端午時,通江縣各個村子里彌漫著土豬肉香。這肉香不但成了兒時最溫馨的記憶,還“勾”來了原省畜科所研究員段成忠、龍天厚等專家。經段成忠等專家考察鑒定,通江土豬“肥而不膩、細嫩爽口、肉味香濃、營養豐富、抗病性好、有機綠色”,遂于1978年命名為四川省名優豬種——青峪豬。
“每到休閑時,廣州、北京等地客戶都喜歡聚在一起品嘗巴山土豬——青峪豬肉,生意自然好做。”張育賢介紹,他在廣州、北京經商期間,不敢放心吃肉的客戶經理們特別喜歡他從通江老家帶的“巴山土豬肉”解饞。
可是好景不長,因品種改良、養殖比較效益等因素,到2005年底時,巴山土豬數量急劇下降,青峪鄉龍王廟村的青峪豬不到40頭,有的村甚至不喂養本地土豬。張育賢買到巴山土豬肉越來越難,甚至在2008年底無肉過年。2009年3月,張育賢回通江尋找“兒時的味道”,為保護即將消失的品牌,投資辦起了巴山牧業公司。
今天
為了產業支撐
全力打造品牌
青山綠水間,青瓦白墻,斗拱飛檐,一棟棟富有川東北民居特色的新居錯落有致,蜿蜒的水泥村道四通八達……站在周子坪村村民劉永波的新居前,一幅山鄉美景映入眼簾。
老劉一家的幸福生活,得益于喂養巴山土豬的豐厚收入。“年初3頭豬就賣了18000元,年底還可以出售5頭。這都是托巴山牧業公司的福。”劉永波介紹。
經過實地考察,張育賢于2010年3月注冊成立通江縣巴山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,從事巴山土豬保種選育和有機養殖等產業化開發。吃泡面、喝泉水、走山路,王兆森、高成忠等畜牧專家走遍通江、萬源市和陜西南鄭縣海拔800米以上的村落農戶,尋找純正的青浴豬種。經過半年多時間,遴選了8個血緣種系,滿足了建青峪豬保種場需6個血緣種系的要求。
產業發展壯大必須與巴山新居建設有機融合。巴山牧業在周子坪村建起了占地600平方米的巴山土豬保種場和擴繁場,發展周子坪村專業戶20多家,實行“公司+基地+專業戶”的產業運營模式,飼養全過程實施HACCP管理體系,達到從養殖場到餐桌100%可追溯,讓市民吃上“良心豬、放心豬、同心豬”,把巴山土豬品牌做大做強。
“公司收購土豬比市場價高20%,每頭豬還補助500元,這樣的好事哪個不干呢?”周子坪村村民劉永明看著膘肥體壯的3頭土豬一臉喜色,“住上了巴山新居,養起了巴山土豬。有了產業,住在新居里真踏實!”
明天
引領村民致富
傾力做強品牌
成群結隊的青浴豬或在陽光下嬉戲,或搖著尾巴啃食青草,或悠閑地散步……在巴山牧業今年建設的第三個巴山土豬種繁基地——鐵佛鎮谷山包村毛家灣,洋溢著一股和諧清新的新風。
要走高端、規模化的發展道路,企業、群眾才能實現可持續增收致富。在企業創建之初,張育賢就已經謀劃好了企業發展軌跡:年提供純繁父母代優質母豬5000頭,建設擴繁基地100個,帶動巴山土豬商品豬養殖專業戶10000戶;2012年實現銷售5萬頭,2015年實現銷售20萬頭并完成上市。
7月8日,巴山牧業邁出了又一個堅實的腳步,與英國永磁工業有限公司達成協議,該公司先期投資3500萬元(分三期共投資1.3億元),收購巴山牧業49%的股份,進行以青浴豬為主要養殖對象的巴山土豬產業鏈全面開發。
“公司將在近期投資5000萬元,在青峪鄉建設占地1000畝的青浴豬種繁基地,力保明年銷售巴山土豬10萬頭,成為全國知名品牌。”站在巴山牧業規劃圖前,張育賢目光自信而堅定。
編后
建設巴山新居,產業必須先行。做什么樣的產業,把產業做多大,直接影響到新村的規劃和發展。同時,通江縣巴山土豬產業迅速做大做強的經驗告訴我們,發展涉農產品走科技之路、生態之路、高端之路,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。
(信息來自巴中網)